《遼寧日報》(2023.07.13):探索深海奧秘的水下機器人團隊
在-30℃的冰天雪地挑戰外場試驗,他們不分晝夜在冰上作業;冒著生命危險,他們深潛到環境惡劣的馬里亞納海溝海底,創造了水下10909米的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
他們來自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水下機器人研究室,這是一個團結協作、敢為人先的戰斗團隊。多年來,研究室黨總支帶領全體黨員、科研人員主持或參與研發了“海斗一號”“奮斗者號”等多型水下機器人(潛水器)、多機器人跨域冬奧火炬傳遞等項目,取得了我國水下機器人領域的一項又一項突破。
水下機器人研究室黨總支以黨員為先鋒,持續引領科研人員心系國家事,肩扛國家責,勇擔國家使命。在“蛟龍號”海試時,沈陽自動化研究所控制系統主任設計師劉開周冒著潛水器首次下潛的巨大風險,主動參加下潛試驗;團隊每年都有數批科研人員、幾千人次在海上奮戰;有人放棄與家人團圓,連續幾年春節在海上參加海試任務;有人暈船反應劇烈,就算是躺在甲板上也要完成操控作業;有人海試數月歸來,黝黑消瘦的面容讓年幼的孩子認不出是爸爸……
在研究所黨委的領導下,水下機器人研究室黨總支帶領全體黨員率先垂范、攻堅克難,讓黨旗在科研一線高高飄揚。在“科技冬奧”重點專項“多機器人跨域冬奧火炬傳遞”項目中,黨委委員、黨總支書記現場指揮,黨員沖鋒在前,發揮核心骨干作用。2022年北京冬奧會,在他們的辛勤工作下,兩臺機器人“火炬手”成功在水下對接火炬,實現了奧運史上首次機器人水下火炬接力。
為推動黨建與科研深度融合,水下機器人研究室黨總支開展“基層組織見成效”活動?!扒笳鎰諏?、甘于奉獻、團結協作、敢為人先”的“海人”精神傳承至今。追尋老一輩科研人員的腳步,年輕人逐漸在鍛煉中成為骨干力量。2020年,在“海斗一號”萬米試驗性應用任務中,“海斗一號”的下潛往往被安排在晚上進行,每個潛次,團隊通常要連續奮戰20小時。在近1個月的時間里,5名平均年齡不到35歲的年輕科研骨干挑戰了11個潛次,圓滿完成了任務,獲取了我國首批全海深重要數據和樣品,標志著我國跨入全海深探測與作業新時代?!昂6芬惶枴毖兄婆c海試團隊于2021年獲評中國科學院首屆青年五四獎章集體。2021年,水下機器人研究室黨總支獲得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
?。ㄔd于《遼寧日報》 2023-07-13 第10版)
附件下載: